我细看这套纪录片,不禁怀疑那个老板那么好人,肯把「剥削员工」的真相,告诉给外人知道。因为,西方很多厂商,压低中国厂家的价格,又要制造大量货件,更要派出人权监察员,监察内地工人工作情况。此外,中国劳工这些基本民生问题,更是国家机密,不能如实报导。导演当初联络工厂老板,是想拍一个企业家的奋斗故事,老板高兴极了,积极配合拍摄,不知道他被上当了。撇开拍摄的道德问题,暂且不谈。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工人们在家乡见到没有前途,也见到同绑在外打工回来,有钱买车买楼,所以乐于出外打工,闯一闯。他们乐于辛苦超时工作,换取微薄薪水,总比留在家乡耕田种地还好。于是,外地厂商见到庞大的廉价劳动工,纷纷在中国投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情况相信在中国,是没完没了的事。在我看来:中国石磨蓝China Blue这无可置疑是一部用心之作。从几位女工的口中,我们听到了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农民带来的悲与喜,在牛仔裤出口工厂的工作和生活,怎样为她们带来的冲击和改变。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录象差不多提到民工处境的每一个方面:工资工时、宿舍生活、家庭联系、农村贫穷、爱情、客户查厂(socialaudit)、工厂管理、集体抗争、及时生产(just in time)、价低者得(race to thebottom)的全球化逻辑等等。 作者明确的把观众的视点带到跨国企业的生产逻辑,阐释发展中国家的劳资关系如何被资本全球化的经济制度模塑,说明西方消费者在自选商场检廉价货品的时候,远在地球另一方的生产工人为此付出的代价。该男导演对拍摄女工的政治后果的判断是合理的,想信导演咨询过于当地从事劳工工作的朋友的意见,现阶段的中国政府不致于向一个仅仅诚实地告诉外国记者自己工作和生活状况的女工追究责任,而且那是事前得到老板同意的。可是,同时必须承认的,导演的响应回避了提问者问题的核心,导演没有正面响应:女工事前对录象的整体内容、使用、描述的角度、可能被外国利益团体利用的政治后果、中国政府的反应等等的问题,很可能是不知情的。拍摄谁不拍摄谁、述事的角度、后期制作和删剪、公映场合及方式、版权的使用,这所有的权力,都操控在制作者而不是女工身上,女工只是制作工具,成就了导演的功业,却可能成为牺牲品。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女工于公映后可能面对的后果,更主要的,还是整个制作和放映过程中她们的参与权利,她们有没有被赋权,还是,于全球化的制度中,随着「政权」、「中国老板」、「跨国资本」之后,女工再一次被「录象制作者」剥夺应有权利。(当然,这个录象肯定有存心欺骗那位工厂老板的成份,但站在工人运动的立场,我和那位朋友都不认为这有太大问题。)以社会运动的高度要求这两位录象制作者。这是否过份苛刻,是否适用于中国现时的处境,值得讨论。我们先假设导演真的没有与女工讨论录象的角度、制作和公映方式、政治后果等问题(存在导演有与女工讨论,但不方便让外人知道的可能性,不过于公映后女工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参与),这究竟有没有构成牺牲工人权益?是否不道德?是否存在工人主动参与其中的可能性?若真的没有,是否便不应拍摄这是一部批判经济全球化的录象,但不是拍给中国工人看的,是拍给已发展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消费者看的,要消费者反省自己的消费、经济制度和工人处境之间的关系──这个剥削工人的棋局大家都参与其中,都不能逃避责任。若要说这个录象是「社会运动」的一部份,也应是属于「消费者运动」而不是「工人运动」。当然,一个挑战主流论述,为被压迫者发声的录象,并不意味便有权牺牲被拍摄的工人的权益。导演可能考虑到的是,参与的女工不过是自愿坦诚告诉观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她们既已知道录象会于西方世界公映,所以没有违反一般职业道德。当然,潜在的后果、录象的方式和使用,这能够让她们参与固然好,但过早让被拍摄者知道,有可能危及拍摄和拍摄者本身(指工人向老板告密,但拍摄者最大的后果不过是被禁止拍摄和驱逐出境),同时也有可能危及被拍摄者自己。被拍摄者于最后被政府或老板盘问时,若本来便不知情,很可能没有甚么后果,若被发现是共谋,政治和人身后果便非小可了。凡此种种,制作者都要考虑。另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是,被拍摄的工人可能没有充份的信息为她们的选择做很完整判断,对于所谓述事角度、政治后果等问题,工人的参考信息很可能还只能源于拍摄者本身,最后的判断,还是决定于是否取信于拍摄者。当然这不能成为剥夺被拍摄者知情权的借口,但真的要让工人做自主决定,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化和仅仅是「政治正确」的表现,也是一个难题。刊于:一个人在丝路的尽头上.作者:Lw